BBC记录片《武汉:封城人生2020》,真实记录了武汉人民抗击疫情的战斗,中心医院护士从感染到康复的过程,冒着生命危险四处为居民奔走的志愿者。
现在湖北新增病例也终于归零,而且已经连续几日,相信春天终将会来临的人们,果然都没有失望。但这些离不开武汉人民的牺牲与付出,他们的悲伤与努力,都值得被更多人,甚至是全世界看到。
还有更多省市在苏醒,听说你们已经可以准备开学、摘下口罩、等位吃饭,电影院也贴出了新的海报,下班后能放心地去逛逛街、买买衣服和唱唱歌了。这些,都是好消息。
今天还看到,武汉市民能出门买菜了。我没有看到樱花,却仿佛已经嗅到了花香。所谓自由,也是从我们首先尊重生命权之后,才谈得上个人的自由和家庭的幸福。
武汉爆发疫情之后,当地三千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,三十多人牺牲。然后全国医护人员四万多人集结接力奔赴湖北地区,不惜个人代价去支援和救护患者,而这些英雄的身后也有千千万万个家庭。
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志愿者在病毒肆虐的空气中逆行,火神山、雷神山、方舱医院也如雨后春笋,在特殊时期作用非凡。
整个国家都为疫情按了暂停键,14亿人民自觉待在家中,把脸埋在口罩里,公司店铺关门,很多城市关闭公共交通,每户只能一人外出采购必需品。14亿人宅家不动近两个月,除了中国,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做不到。
国家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,花几百亿免费治疗肺炎患者,很多条生产线被改造生产防护服、口罩、消毒用品。无数抗疫人员和志愿者没有休息过一天,连续工作和加班加点,被累死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近四百人。
昔日繁华变得门可罗雀,店铺凋敝城市萧条,无数公司小店倒闭,楼下卖菜做早餐的老板娘消失,因疫情失业的男女超过五百万,不能工作就没有收入的普通人在家硬撑,也要听从政府安排不出门不添乱。
国难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家的困难需要自己扛,而一条从国外逃难回来的路却是最轻的,自己想办法度难关很正常。
1月中下旬外省市才开始知道新冠病毒,武汉已经到了人传人很严重的地步。我也和大家一样多从网络上了解情况,起初只是为了做好防疫,后来看到来自武汉的求助信息,以及当地政府官员一问三不知。
武汉在抗疫的早期没有做好,行动迟缓的事实摆在那里。后来国家倾力支援武汉,很多不作为官员被解职,总理去了,主席也去了,一天天将局势带向反转,这也有目共睹。直到3.18号整个湖北病例零新增,用时不到两个月。
国家买单了所有救治费用,轻症人均数万,重症人均70万,还有人用了百万被救回。6位,甚至12位顶级专家抢救一个人,国家不计成本只管救人,医护人员为武汉在拼命。那个跪在路边为撤离鄂州外地医疗队送行的男人,全家11人被感染,3人为重症,但全部康复。
我看过几篇武汉作家方方的“武汉日记”,记录封城后的日子。她说:“我的信息是综合性的,每天看疫情进展情况,找医生朋友询问,还有同事同学邻居们聊天,身边人及亲属发生的事。我只是个人记录,如果有人想通过我来把握疫情全貌,那是他自己犯傻。我也不需要全面,只要没大错就行。”
后来我就不再关注了,原因是她一直困顿家中,既不是医护也不是志愿者,没有到过武汉抗议第一线,甚至都没有亲眼看看封城后市民的基本需求靠什么在支撑。
足不出户靠朋友圈打听消息,再从网络搜寻信息,自然就过滤了她不想要的东西,只剩阴暗、灰色、死亡、绝望、恐惧。方方笔下满纸别人的辛酸泪,满屏“殡仪馆手机”式夸张,质疑医院、政府和社区,认为都是谎言和假象。
在很多不在武汉的读者看来,这些日记的价值甚至等同于新闻,传递的却有谣言和负能量。抗疫初期普通百姓焦虑彷徨,“方方日记”戳到了集体心理的痛处,被很多人支持也正常。
但当局势好起来之后,尤其是当全球疫情改变了人们很多认识之后,“方方日记”就会逐渐变成一部普通文学作品了,不需要被记住,也不用去过度指责。
她在日记中说:“武汉人的痛,不是喊喊口号挥挥标语就能缓解的。”
这我能理解,因为17年前北京也曾经是被封城的“非典疫区”,前后一共历时三个月。但在这次的紧急医疗事件中,痛的也绝不是一个武汉,而是整个中国。有颗感恩的心不是矫情,而是换得内心安宁。
14亿国人都在“陪跑”,四万多医护工作者、无数志愿者逆行奔跑,许多孩子把自己的爸爸妈妈,甚至是爷爷奶奶都“借”给了湖北,冒着也会失去他们的危险。
武汉有6万多人被确诊,十几万人被隔离,数百万居民必须待在家中躲避病毒,吃喝完全靠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解决,这是怎样一种劳动强度?那个浑身挂满药袋骑车送药的大叔,那个拎着一包包配送菜品累哭的女孩,那个每天都在无人街头飞奔的外卖小哥,才是武汉人的性格与灵魂。
我不喜欢“方方日记”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她屡次提及“文革”。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对那年那月深恶痛绝,却也被打上深深烙印,思想和文字终究是跟不上进步的社会和语境了。
全国的90后都已经走在抗疫第一线救死扶伤,武汉的00后小姑娘也在社区帮忙。如果今年的00后能成为高考中的佼佼者,就一定去读医科吧,根本不要当什么作家,因为医生会比大多数作家对社会更有用,更能守护好和谐中国。
鲁迅生活的年代不会再回来,他要是活在现代也绝不会再弃医从文。袁隆平院士也说过:“闹饥荒这种事情不可能再发生。”
我也看到在中国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现在, 方方日记又有了新态度。她表示希望开城让外地人回武汉,自己要雇保姆,还要打官司向批驳她文章的人追责了。
作为享受厅级待遇的湖北作协主席,方方只是拿起一支笔闭门造车,而同为武汉作家的池莉在做志愿者。
我们要记住武汉曾经的悲伤与努力,但不是“方方日记”。我们要为那些逆行的英雄鼓掌并且给予奖励,也要为自己喊声加油,复工复产恢复家庭经济都任重道远。
关注底层生活靠笔太苍白,我们更该干一些实事。比如救护病患,做社区志愿者,尊重为我们付出服务的人,及时支付佣金不让人家为难,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捐赠,挽起袖子献血支持告急的血库。或者,干脆闭嘴。
真正心怀悲悯的人往往能体谅到他人最深层的痛苦,反而无法轻易做到坦率。有时候所谓的坦率,其实也是一种暴力,有时候沉默着做好自己,也是一种支持。
如今疫情在世界呈现爆发流行,原本以为欧美发达国家会因为中国疫情做好了准备。结果依旧是早期疏忽+现在懵逼,确诊暴增,出现死亡病例,于是抢购,封城,关门闭店,阳台唱歌,医疗设施因为病患挤兑暂时崩溃,防护用品紧俏买不到,挨个上演一遍。
这些景象是不是似曾相识?但在北京,即便是最紧张的时期,我也没有看到抢购的人潮和空空的货架,还是能买到口罩和消毒用品,市民生活变得严肃但平静,我们到现在都没见过亲戚和朋友。
中国超市和网购平台销量最高的却是面粉和酵母,因为在躲避病毒超长待机的假期里,广东人包起了饺子,北方人烤起了点心,家里男人也学会了和面做馅饼。
原来疫情在中国爆发的前一个多月里,他们除了嘲讽、攻击、看笑话、排斥中国和华人以外,什么都没有为自己做。很多人去抱自由国度的大腿,但他们的总统说:“有权有势的人即使无症状也会优先得到检测,这就是人生。”
逐渐看到世界出现一个又一个武汉、甚至更糟糕的情况时,对事情的认识才发生了变化。越来越多的人对国内疫情中的整体表现有了肯定,庆幸因为中国强有力的作为,百姓自律到惊人的配合,才共同避免了更糟的结果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弱点和缺陷,但终究是了不起的国家里,它比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更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民。
但我们不能膨胀,毕竟国家和人民为这一仗都付出惨重,人员和经济损失巨大,恢复经济和修复生活将会很漫长。在公共卫生、医疗资源方面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,之所以胜利在望是因为打得比较早,人民很配合,学习别人的优点认识自身不足才是真正的爱国。
疫情在世界流行,我们却只会变得更加冷静。不必去唱衰和操心欧美发达国家,经过短暂慌乱之后,他们其实能行的,毕竟有经济实力和医疗水平做支持。那种有病还要往中国跑的人,对哪个国家都不会有信任感和忠诚度。
境外输入病例不断,北京仍旧是一级管控状态,医护人员支援完湖北,又去小汤山救治明知生病也要换乘多个航班入境还说谎的人。每天一下飞机发烧有症状的就有十几个,又会传染多少空乘和乘客?中国到现在也没有封国停航,更没不让留学生和中国人回来,但别挑剔别嚣张,你们还真没这个资格。
国内的每一个人都撑得很辛苦,疫情才刚刚开始零增长,18个省市本来都已经清零插上了胜利的“小红旗”,现在因为带病回国的人7个省市又再次“出局”。这是很令人痛心的局面!
管控不能下调,我们的孩子就不能开学,生活就无法正常,那些被报道排长队不是因为人多车多,是去任何地方都要测体温和限流,所以通行很慢。北京即便是现在,在无人的街道和空旷的公园里也都戴着口罩。
就算摘掉口罩嗅一嗅春花,也很快收起笑容再戴起来。北京的公共交通一直运行,超市、便利店和少数餐饮都在坚持,无数普通人在保障万家灯火里的袅袅炊烟,为了宅家的老人和孩子供暖延迟到3月底,费用由政府承担。
奶茶店和咖啡馆在慢慢恢复中,今天我用“啡快”点单后去取,星巴克告诉我:“这杯很春天,王珣女士。”一杯咖啡都骚到让人心生明媚,我还感觉今年的红颜草莓格外好吃。
人间总是值得,我们身为猛虎,也细嗅蔷薇。我们嘴里有草莓,眼里就有春天。
作者简介:王珣 笔名“芙蓉树下”,新浪名博,知名两性情感作家,畅销书作者,编剧。已出版情感文集:最新出版《请你勇敢地美回去》、《一生不舍少女心》(平装版和精装版)、《你有多强大,就有多温柔》(平装版和精装版),当当网、天猫等网上书店均有销售。《美人的底气》、《重遇20岁的自己》、《100个幸福的理由》、《为什么白头到老这么难》;长篇小说:《婆婆,我的非常闺蜜》、《试用期千金》。
公号文章均为王珣原创(广告除外)
转载请联系授权,注明作者简介
节假日公号休息
王珣的微博▕ 芙蓉树下
王珣的头条 ▕ 美人的底气
王珣的公号▕ 美人的底气 ID:beauties-4